| 
       文韵苏州 苏州传世名著系列:《清嘉录》赏景地图 前言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积淀深厚,历史上创造了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,在中华文化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。以人文荟萃著称的苏州,历代文人众多,著述卷帙浩繁。这些著述内容丰富、论题广泛,享誉中外,堪称中国文化经典。本系列文章以苏州传世名著为主题,展现苏州丰厚渊博的历史文化典籍,发挥经典名著在全民阅读中的引领作用,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,成为涵养当代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。 宋代僧人释绍昙有首偈诗写道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或许比美景更重要的是赏景人的心境,正如在《清嘉录》的书写中,吴地百姓辛勤劳作之余,也不曾错过四时风景。 展开剩余81%明·仇英 《春山吟赏图》(局部) 色丽香浓 正月刚过,乍暖还寒,“玄墓梅花吐蕊,迤逦至香雪海。红英绿萼,相间万重。”玄墓(因东晋青州刺史郁泰玄葬于此处,故名)、邓尉的梅花在明代已有盛名,康熙年间,巡抚宋荦来邓尉山游玩,恰逢梅林盛季,一望无际的梅花似是未化冬雪,却又多了些暗香萦绕,于是突发雅兴,在山崖上书题“香雪海”三字。自此,“香雪海”便承载了人们对于梅林的想象与向往。而每年二月,前往玄墓、邓尉探梅,也成了吴地百姓必然的行程。 明·文伯仁《邓尉观梅》 因盛开于谷雨时节,牡丹又名“谷雨花”。清代吴地时兴观赏牡丹,民间最喜名为“玉楼春”的品种,因其价格实惠又容易成活。当时洞庭山、光福一带有乡民专门种植各色牡丹,谷雨前后运到山塘市集售卖。赏牡丹的活动不仅限于白天,到了夜晚,三五好友相约,在花旁空地上悬起灯笼,边赏花边饮酒酬对。为了不辜负花时,几人轮流做东。这样的活动称之为“花会”。 清·恽寿平 《牡丹册》(其一) 除了野游赏花,吴郡还有专供买卖的山塘花肆。珠兰、茉莉香气浓郁,广受喜爱,因而几乎家家都有售卖。除了这两种花外,花肆一年四季还供应各类鲜花,“零红碎绿,五色鲜浓”,春有玫瑰花、膏子花,夏有白荷花,秋有木犀米。茶叶店通常购买珠兰和茉莉,用以搭配佳茗。虎丘花农时常提着马头篮,沿街叫卖供人簪佩的“戴花”;花木连盆售卖的为“盆景”;折枝放在瓶中赏玩的称“供花”。一首《吴门竹枝词》写到:“蘋末风微六月凉,画船衔尾泊山塘。广南花到江南卖,帘内珠兰茉莉香。” 皎月碧波 炎炎夏日,荷叶田田。农历六月二十四相传为荷花生辰,是日,旧俗有画舫满载游人,争相驶往葑门外荷花荡,观荷纳凉。到清代中期,虎阜山浜的荷花,也吸引市民摇船前往。夏日傍晚多雨,游人赏毕,往往要赤脚回家,“赤脚荷花荡”一类的歌谣广为流唱。蔡云《吴歈》有诗云:“荷花荡里龙船来,船多不见荷花开。杀风景是大雷雨,博得游人赤脚回。” 明·沈周 《东庄图册》(其一) 洞庭西山的消夏湾也是夏日观荷的好去处。消夏湾旧传为吴王避暑之地,荷叶成片,花若锦绣,游人将小船划至花丛之中“放棹纳凉”,清风拂过,四野寂静,唯有“花香云影,皓月澄波”,人们常常在荷塘里安然入睡,越宿方返。 清·徐扬 《姑苏繁华图》(局部) 月亮向来是文人雅士笔下的常客,吴地水系丰盈,纵横交错,观赏水中之月亦别有一番趣味。农历八月十八,人们在黄昏时便呼朋唤友,一同前往石湖看行春桥下串月。行春桥古已有之,南宋时重修,诗人范成大曾为之作记,不禁赞叹:“凡游吴而不至石湖,不登行春,则与未始游无异。”此桥为多孔石拱桥,特别之处在于,若时机得当,便可以看见每个桥洞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,皎洁如珠玉,微风拂过湖面,月影若断若续,宛似一串项链,令人啧啧称奇。久而久之,八月十八在石湖夜赏串月,便成了一项吴地民俗。 深林幽涧 秋日气候宜人,风景亦独好。九月三十夜半,吴地百姓常结伴而行,攀登位于西北郊的阳山。山上有一亭名“浴日”,破晓时分可见日月同升之景,运气再佳一些,还可观赏到云海奇景。 但在明初诗人高启笔下,阳山却有另一番面貌,“峰回秋碍海鹘飞,日出夜听天鸡唱。中有一泉长不枯,乃是蜿蜒神物之所都。老藤阴森洞府黑,树上不敢留栖乌……岩峦苍苍境多异,樵子寻常不曾至。”全诗描绘了高启眼中幽深奇诡的探险之旅,诗人丰富的想象为阳山平添了一抹神秘气息。 明·沈周《虎丘十二景图》(其一) 霜降之后,枫叶始红。“郡西天平山为诸山枫林最胜处。冒霜叶赤,颜色鲜明,夕阳在山,纵目一望,仿佛珊瑚灼海。在三太师坟者,俗呼为‘九枝红’。”“三太师坟”是范仲淹家族祖坟,其曾祖、祖父及父亲三代死后均被追赠国公,因此得名。坟前有“大枫九枝,非花斗妆,不春争色”。相较于吴地其他山峦,天平山尤以红枫、怪石、清泉“三绝”著称,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。怪石如王世贞诗中形容:“千级穿萝望渐平,万峰拥笏骤相迎。”清泉则指半山的一眼泉水自石间流出,细如丝线,清冽甘甜。旧时寺僧以竹管接水盛入石盂中,故称“钵盂泉”。后白居易在苏州为官,经过此泉,写下“天平山上白云泉,云自无心水自闲”之句,故又名“白云泉”。深秋十月,前往天平山踏秋赏枫,可谓一种绝佳之选。 四时更替,岁月流转,人们从吴地自然风物中汲取养分,又报之以不尽的画意诗情。 明·仇英 《枫溪垂钓图》(局部) 插图选自明清时期沈周、仇英、文伯仁等画家画册 供稿&审核:苏州古籍馆 排版:合作交流部 审签:馆部 发布于:北京市 | 
    
